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汉奸臣 > 第一百八十九章荀攸出山全文阅读

第一百八十九章荀攸出山

与刘宏商谈了许久,最后段增再次请求刘宏一定要保密,不能将自己的计策泄露出去,之后才告辞出来。

回到段府后,段增的心情极为兴奋,这一次面见天子,他取得的收获远在他的预料之上。

首先一点就是他取得了天子的信任,一举跨过了之前面临的门槛,能够独领一支大军去征讨凉州叛军,接下来只要他能取得成功,那么他在军中的地位就会立即稳固下来,资历不足、年纪太小等问题,到时候都不是问题。

而除了这个收获外,另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天子许诺的四个都尉官职,这是他之前没有想到的。

都尉之职,看起来只比军司马高出一点,但实际上地位却有如天差地别,一个都尉的地位是能够与地方上的太守比肩的,若是调到地方上,往往直接便能担任太守;而军司马的地位却差了很多。

这也是为何段增麾下除了夏河外,其他部将如今都没有一个都尉。

当然,征召贾诩、荀攸等人,这也可以算是一个收获。

不过目前他还不能确定这四人就一定会答应他的征召,毕竟这四人都非常人,一般的征召令他们很可能不会就职。

所以在回府后,他第一件事便是写了三封书信分别送往河东、右扶风和颍川三地,接着便亲自登门去拜访贾诩,毕竟他想征召的四人里,唯独贾诩目前在洛阳,其他几人此时都在家中。

...

贾府的书房中,此时段增与贾诩二人相对而坐。

如今的贾诩已经年近四十,不过他依旧保持着低调行事的方针,当初被段颎征召为司隶校尉府的别驾后,这些年一直都处在这个职位上,没有半点变动。

之所以会如此,当然是因为他行事太过低调的缘故,锋芒完全内敛,自然就不受重视,再加上他出身也就一般,又是凉州人,在这个完全被关东世家把持的朝廷中,自然难以出头。

一番寒暄后,段增开门见山,将自己的来意对贾诩说明后,诚恳的对贾诩说道:"我知先生素来行事低调,凡事都不愿出头,但此次乃剿灭韩遂等叛军的绝佳机会,还请先生务必出手相助!"

贾诩笑了笑,没有立即回答,反而问道:"叔益,你刚才说你向天子献了一计,想要用离间计来挑拨北宫伯玉四人的关系,以使他们自相残杀?能否说说,你具体有什么打算?"

"这个..."段增见他不肯直言,只好按捺住心思,耐心解释道:"在下目前的想法是,韩遂四人之间的关系原本就很紧张,所以我一开始只需驻军于汉阳郡,先派人去离间他们关系。"

"这一步不需要做得太明显,只需稍微动点手脚,让他们彼此猜疑,接下来就可以任凭其自行发展。等到他们之间的局面紧张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就会翻脸,进而自相残杀。到时候我军趁机进兵,定可取得大胜!"

贾诩点了点头,接着又摇了摇头道:"你的想法很不错,这四人的关系的确有进行挑拨的余地,只要操作的好,是可以让他们翻脸的。不过,你的计划还有漏洞。"

段增愣了一下,连忙问道:"敢问先生,这计划到底有何漏洞?"

贾诩沉声道:"你低估了韩遂的能力和实力,以某之见,若是韩遂四人翻脸,一番残杀后,最终取胜的必然是韩遂。而以韩遂的手段,他肯定在其他三人的军队里早有布置。"

"也就是说,一旦他们四人翻脸,韩遂很可能只需要很短时间就能稳住局势,将其他三人的军队收编整合,到时候叛军实力虽然会受到一点损伤,但整体实力却依旧很强大。"

"所以,使用离间计来离间他们的关系,这个思路是对的。不过,能否抓住他们彼此残杀的机会,这才是最关键之处。你若是驻军于汉阳郡,离前线太远,恐怕会坐失时机。"

段增听了神色顿时严肃起来,按照他之前的想法,应该是等到韩遂等人真正翻脸后再进兵;不过若是按贾诩这么说,那就需要先进兵与叛军对峙,然后派人离间他们的关系,这样才有机会抓住时机发起进攻。

仔细想了一下后,段增不得不承认,贾诩所说的更有道理,自己之前的计划的确有错过战机的可能。

"先生所言甚是!"他郑重点头,接着再次说道:"不过先生,韩遂等人与羌人勾结,肆虐凉州,屠戮无辜子民,先生也是凉州人,难道也要坐视不理吗?还请先生出手相助在下!"

贾诩微微一笑道:"若是朝廷有诏令下达,某自会听从朝廷的安排。"

贾诩的话意思很明显,就是说他会听从朝廷诏令,若是有诏令调令他到段增麾下任职的话,他也会听令,但这并不是为段增效力,仅仅只是服从诏令而已。

对这个结果段增虽然在之前就有所预料,但听到他的回答后,段增心中依旧有些失望。

不过随即就释然了,能将贾诩调到自己麾下来任职,这原本就是他这次登门拜访的主要目的,至于彻底收服他,这还要等将来才行。

...

颍川郡,荀氏家族。

作为汉末三国时期整个中原世族中最有影响力的的家族,颍川荀氏涌出的贤才的确太多了。

当初荀彧的祖父荀淑,字季和,担任任朗陵令,品行高洁,学识渊博,在汉顺帝、汉桓帝之时十分出名;他的八个儿子更是名动天下,被世人并称为荀氏八龙。

这其中又以荀彧的叔父荀爽名声最为响亮;在党锢之祸期间,他也受到冲击,被迫逃亡异地十多年,期间专心著书立说,被世人称为"硕儒",乃是与蔡邕齐名的当世大儒。

等到党锢之祸结束后,朝廷多次派人征召他为官,他都没有应召,一心在家隐居。

而在荀彧这一辈人中,荀彧、荀谌、荀衍、荀悦等人,也都是气度潇洒、气质出尘、享有盛名的贤才,年纪虽小,却早已受到世人的重视。

相比之下,比荀彧还要低一辈的荀攸,此时在世间却没什么名气,反而在世人眼中显得有些木讷,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给人一种愚钝的感觉。

当初他协助段增除掉鲜卑首领檀石槐,在事成之后,他却悄然返回家族,继续专心读书,仿佛之前做过的大事都与他无关一样。

不仅如此,在朝廷取消了党锢禁令后,荀家有不少子弟都先后出仕为官,就算没有出仕为官的,也早已名动天下,但荀攸却依旧不慌不忙,神情淡然,仿佛对这一切都不怎么在意一般。

不过此时,荀攸看着手中的书信,平静的脸色中却出现了一丝犹豫之色。

这封信当然便是段增写来的,内容是邀请荀攸出山相助,担任他的参军。

对于出仕,荀攸暂时是没有这个打算的。

因为在他看来,如今的朝廷虽然取消了党锢禁令,但是政局却依旧很黑暗,张让、赵忠等十常侍依旧把持大权,祸乱朝纲,不是出仕的最佳时机。

此外,像他这种贤才,如何看不出如今的天下正处在风雨飘摇之时,天下大乱即将到来,在这个时候自然更要小心谨慎,不能随意做出选择,尤其是出仕这种大事,更是要慎之又慎。

不过段增在信中却说得非常诚恳,不仅郑重邀请他出任参军一职,更是着重提及了当年与他一同谋划行刺檀石槐之事。

当初那次行刺行动中,他与段增两人联手而为,两人密切配合,取长补短,共同定下了整个行刺计划,这是他这一生中到目前为止做过的最大手笔的事情,也是他最为得意之事,至今都让他记忆犹新。

尤其是与段增的亲密合作,更是让他深为感念,至今都将段增引为知己。

而这一次,段增更是在信里面说:"若有公达与我共谋,天下大事不足为忧也!"更是让他有种得遇知音的感慨。

像他这种贤才,能够遇到一个欣赏自己才能的人是很难的,更重要的是,段增以前还与他有过非常愉快的合作。

要知道欣赏你的人,不一定就能与你合作得愉快,而与段增合作却没有这方面忧虑,这一点也是非常难得的。

此外,段增给他定的参军一职,也正好适合他,不仅能让他施展出自己的才能,而且这个职位的品阶对刚出仕的人来说也够高,足以表明段增对他的礼遇和看重。

一方面是当今局势混乱,自己并不想这么早出仕,另一方面却是昔日好友的热诚相招,让他一时间难以做出决定。

就在这时,身后有个声音传来:"公达这是在为何事而烦忧?"

"是你啊,元常!"荀攸转过身来,却见来人面相俊朗,气度不凡,正是颍川钟繇。

钟繇昔日被举为孝廉,任尚书郎,后来升为阳陵令,不过前两年因病去职回乡,如今在家闭门读书,与荀攸关系密切,往来十分频繁。

"某正为一事感到迟疑,元常来得正好,还请为我参详一二。"

"哦,不知到底是何事?"钟繇是少数几个知道荀攸有杰出才华的人,见他难得会有遇事不决的时候,当下便来了兴趣。

"你看看这个吧!"荀攸将段增写给他的书信递过去。

钟繇接过来一看,顿时先发出一声惊叹:"好书法!看这书法形体,这应该是武威段增所写吧?"

"正是他写来的。"荀攸点了点头。

如今段增所"创造"的行书已经开始流传开,许多人都在模仿他的字帖,像钟繇这等顶尖书法家,对段增的字体自然研究过很久,此时只是看了一眼便能确定写这封信的人。

"听说段叔益如今在军中担任校尉一职,独领万人大军征讨叛逆,如今应该在张太尉麾下听命才是,怎么会突然写信给你?"钟繇一边惊讶询问,一边看书信的内容。

等到看完之后,他笑着说道:"这是好事啊,公达为何还要迟疑不决?"

"元常也认为这是好事?"荀攸闻言,眼神一亮。

"当然是好事,段校尉年纪虽小,但为人沉稳有智谋,他既然写信想要征召你出仕,必然是已经得到天子的重用,接下来必然会有大动作。若是某所料不错的话,不久之后朝廷就会任命他领兵讨伐凉州叛军。公达若是接受段叔益的征召,这可是一步登天的机会,别人想都想不来。"

"而且,人生在世,难得有一知己;昔日你与他共同谋划行刺檀石槐,已经有过共事的经历;既然段校尉欣赏你的才能,并且以参军之位相待,给你非常之礼遇,公达又有什么好迟疑的?若是迟疑不决,日后悔之晚矣!"

"善!"荀攸也是个有决断之人,此时被钟繇这么劝说,顿时下定决心。

钟繇"哈哈"一笑道:"如此,某倒是要恭喜公达了。将来若是公达富贵了,可不要忘了某啊!"

这话当然是在开玩笑,但荀攸却认真道:"元常之才,当世亦是罕有,待某见了叔益后,定要向他举荐你!"

钟繇失笑道:"公达这就不必了,某自问对军争不擅长,就算去了军中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与其到时候去了尴尬,还不如再等等。或许哪一天天子幡然醒悟,除奸佞,选贤才,使汉室再度兴盛起来。那时才有某的用武之地啊!"

钟繇的才能在于治理地方而不是领兵打仗。

历史上韩遂、马腾等人恃强居于关中,威胁到曹操的后方。

为此,曹操深感忧虑,经荀彧的推荐,他任命钟繇以侍中的身份领司隶校尉,持节督察关中各路人马,将后方事务完全委托给钟繇,并且特别授予他不受制度拘束的权力。

后来钟繇到达长安,成功的完成了曹操交付给他的任务,稳住了关中的局势,让曹操在与袁绍大战时,不必有后顾之忧。

事实上,段增早就注意到了钟繇,不过正如钟繇所说,现在段增军中根本就没有适合钟繇的位置,所以这一次他没有征召钟繇的打算。

同样的情况也适合于荀彧,荀彧的才能毋庸置疑,但在目前段增的军中却没有他施展才能的位置,所以段增暂时也没有征召他的打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