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最遥远的南边 > 第91-92章 非凡的隧道全文阅读

第91-92章 非凡的隧道

“汪汪......”

一下车,相比有些小心翼翼的众人,那旺财倒是冲着鹦鹉叫唤了起来,只是那叼羊鹦鹉或许是见惯了大阵仗,居然对一只看上去颇为凶猛的狗儿威胁毫不理会。

袁毅一边喝止住旺财的吼叫一边拽紧了绳索不让它扑到前面,新西兰这边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还是很严格的,其中就有一条禁止在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遛狗的规定。

说到这就必须提及新西兰这地方的奇葩之处,全新西兰境内的野生动物基本上都属于无害的那种,别说凶禽猛兽一概没有,就连山野中最常见的蛇都没有一条。

据说这是因为新西兰的独特地理位置所至,周围那一望无际的海水阻挡了来自大陆上的各种动物。古老的新西兰的南北两岛上没有走兽和蛇,鸟类不必逃避天敌,再加上地面食物丰富,它们的飞翔能力逐渐退化,“走地鸡”的生存模式导致不少无翼鸟的诞生,其中最出名的就是KiWi(奇维)鸟,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及象征。

“色泽一般般,远没有动物园里看到的那些金刚鹦鹉漂亮。”

袁月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里充满着失望。

这只叼羊鹦鹉整体为橄榄绿色,头颈部偏黄,翅膀偏绿,身上的每片羽毛都带有放射状的条纹及黑色滚边。胸腹部为浅棕绿色,背部下方又变成了橘红色,说实话确实是没什么好看。

啄羊鹦鹉这种新西兰境内特有的鸟类平时都生活在险峻寒冷的高山地区,由于它们栖息的环境相当险恶,加上食物有限,使的啄羊鹦鹉发展出独特的生活习性和个性。

它们是社会性相当高的鸟种,平时居无定所,大多是四处游牧觅食。它们生性对任何新事物都保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必定会上前察看,这样的天性也有助于它们迅速发现任何可以果腹的食物。

叼羊鹦鹉由于大多在地面上活动,用双脚跳跃的前进方式使得动作十分滑稽逗趣,因此又被称为“高山上的小丑”。它们生性活爱玩,由于新西兰政府对动物保护的的措施得力,动物们尤其这这叼羊鹦鹉相当容易信任人类并且十分好奇,乐於接受任何人手中的食物,所以即便此刻袁毅他们已经靠得比较近了还是依旧留在原地用好奇的目光审视着。

“汪......”

袁毅他们还能够尽量保持安静地观看鸟儿,但没想到那旺财却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主,一声吼叫后终于将那叼羊鹦鹉惊得展翅飞了起来。

“哇,飞起来居然这么漂亮!”

的确,这家伙展翅飞翔的时候才能看到它翅膀内侧的橘红,飞行羽上的黄色条状以及尾羽的蓝绿让它整体都变得极为艳丽。

“喔去!”

与众人依旧欣赏叼羊鹦鹉的艳丽羽毛不同,一看见那家伙居然落在了车顶之时袁毅禁不住地发出了惊呼。

“怎么了?是怕它在咱们车上拉屎吗?”

“反正这天气时不时就下点雨,很容易冲掉的啦。”

“唉,你们是不知道,这叼羊鹦鹉没事最喜欢啄咬的目标就是汽车的橡胶轮胎和雨刷,还会对设在野外的露营小屋和营区的设备造成严重的损害。”

听了袁毅的解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地重新打量起了这只叼羊鹦鹉。

“它在咬咱们车顶的天线!”

“Oh MyGod!”

“会不会咬断啊?”

好在袁毅对此倒是有了预备,见那家伙落在车顶就知道肯定没好事,早在给众人解说的时候就已经从随身小包里摸出来一包坚果。

“嘿,别咬那个了,我这有好吃的!”

说着,袁毅把坚果抓了一把摊在了掌心。

那叼羊鹦鹉也不知是真听懂了袁毅的话语还是觉察到了他手中的食物,立刻就松开了嘴里叼着已经有些弧度的天线扑棱着翅膀就飞了过来。

袁毅见状赶紧弯下腰将手中坚果撒在了地上,他可不敢让这家伙直接落在自己手臂上啄食,万一一个没瞅准怕不是要把肉给叼下一块来。

“啪啦啦......”

身后林间又有翅膀扑棱声音响起,众人扭头看去居然又是几只叼羊鹦鹉朝着这边飞了过来,估计是见着有食物了都往这凑。

“咱们还是撤了吧,我可不想把咱们的零食全都耗在这了。”

袁毅再摸了一把坚果用力抛撒到了远点的地方,招呼着大家赶紧回到了车上。

“爸,叼羊鹦鹉咱们遇见了,不知道那奇维鸟在哪呢?”

“呵呵,”袁毅听了儿子的发问顿时就笑了,“你以为奇维鸟是那么容易看到的?”

“不是说奇维鸟是新西兰的国鸟?想必应该不难看到的吧。”

“奇维鸟除了没翅膀只能在地面行走外,眼睛视力还退化的利害,说是个瞎子也毫不夸张,光凭这一点你还指望着能在大白天看到它们?”

“为什么呢?是说它们和吸血鬼一样怕阳光吗?”

小孩子的思维果然新奇,居然能从一只鸟儿联想到传说中的吸血鬼身上。

袁毅笑着摇头解释到,“眼睛视力的退化说明它们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环境,到处都黑乎乎的拥抱找眼睛去看东西自然就退化了啊!”

“那些老鼠和猫头鹰不也是喜欢在晚上出来,怎么没见它们的视力退化啊?”

“呃......”

知识储备在遇上个喜欢刨根问底儿的孩子时总是不够的,袁毅只不过就是在座攻略的时候稍微了解了一下,哪经得起袁月如此的追问,当下也只能随便找了个理由对付对付。

“奇维鸟咱们不容易见到,但是和它长得很像的其它无翅鸟或许还是有机会遇见的。”

“真的吗?它们有多像?都是没有翅膀但为什么其它鸟会被我们遇见,它们视力没退化?”

“哈哈哈哈......”

这下没等袁毅回答,身边的张晨和刘云就都捂嘴笑了起来,到最后连袁月也是笑着说到,“是不是我问得太多了,爸爸你也不知道答案。”

“是噢,你老爸又不是百事通,等晚上回去了咱们上网好好查查,一定得把不懂的弄明白!”

“哈哈哈哈......”

~~~~~~~~~~~~~~~~

车辆在霍利福德山谷中继续穿行,不知什么时候又蒙上了雨雾的山谷若隐若现,连日的雨水已将周围可见的小溪变成小河,那些急流侵蚀而成曲线的岩石错落其中,很是好看,端得是美景一览无余。

在开过一路向上的连续发卡弯之后,远远的看到前面几辆车停在那,红色的尾灯在雨雾中颇为显眼。

“堵车?噢,是红灯,只是这荒郊野岭的怎么还有红灯?”

从后排座位探过脑袋的刘云问到。

“要过隧道了,那里面是单向车道所以得根据信号灯等候。”

排在袁毅他们的前面只有三辆车,倒是很方便地就看清楚了目前的情况。

前面横亘在公路上的大山形态有点像是马鞍,两边峭壁彷如刀砍斧削出来,颇有太行山的某些地段的风貌。在山体鞍部下面黑洞洞的就是著名的荷马隧道(Homer Tunnel )入口,隧道口的上方还搭建有棚架,应该是为了防止雪崩将隧道口埋没而设。

摁下车窗,抬头就是看不见顶的雪山,还有那些因大雨形成的临时小瀑布遍布整个山头。看看指示牌上显示还需要等待近18分钟,袁毅他们干脆下了车在周围随便走走。

“瞧见隧道口隔壁山上的冰川和它下方的瀑布墙没,”袁毅向众人介绍着,“这是个典型的冰斗形洼地。”

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雪线附近山坡下凹部分多年积雪斑边缘的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而崩坍为岩屑,并在重力作用与融雪径流共同作用下搬运到低处,使积雪斑后缘、雪斑下的地面则逐渐蚀低成为洼地即雪蚀洼地。

积雪演化为冰川冰后,冰川对底床的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并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岩槛,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拔蚀作用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

“爸,我记得你安排的行程里是不是还有冰川徒步的安排呀?”

一听袁毅说到冰川,袁月就立刻叫了起来,作为小孩子对冰雪、冰川什么的自然是最为关注。

“是的呢,瞧见那V字形山谷中间上部白色部分吗?那就是冰川!”

“那么高啊,咱们能爬得上去吗?尤其是小姨和晨姐姐。”

“哟,还知道关心起别人了,放心吧,你老爸预定的可是坐直升飞机上冰川,然后再在上面进行徒步体验。”

“哇噻!记得到时候一定要给我拍很多在飞机上的照片,我要罚回去给我国内的同学看看,嘻嘻!”

“会的,不过没那么快,还要好几天后的事呢。”

停车处的路边有一些牌子,众人走过去一看才知道上面都是些介绍荷马隧道当年的施工情况,相比只能说却看不太懂的袁毅父子,张晨的外语水平还是要更为过硬,也就当仁不让的做起了翻译。

这座马鞍形的山体由英国人威廉.H.荷马 William H. Hee Barber于1889年1月27日勘察此处,并被后人命名为荷马鞍 Homer Saddle,荷马建议在此处修建隧道贯通米尔福德峡湾,可当年的新西兰政府未加考虑,一直到1930年才摆上议事日程。

直到1935年的冬天,世界经济大萧条影响下的新西兰,由于失业大军的增加和受美国罗斯福总统所推行的“广泛开展公共工程的建设新政”的启发,荷马隧道工程终于启动。

说来令人诧异和搞笑,这样一个所谓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工程,最初居然只有8位工人,而他们手头的工具和国内70年代的红旗渠和郭亮村的挂壁公路一样,只有铁镐、铁铲、钢钎和手推车,显然大家都低估了工程将要遇到的困难和最后工期的延长时间,因为根据估算这条隧道的长度也就1.5公里都不到。

但随着工程和涵洞越来越向前推进,坚硬的花岗石已经不是人手可以解决,于是硝化甘油炸药开始上场,工人也逐渐增加到数百人,为之配套的维修车间、工人宿舍也在隧道口附近设立。

由于当年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别说没有挖掘机和铲车以及翻斗车,更谈不上如今的“盾构”了,所以工程的进度是缓慢的,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40年2月(德国进攻法国),隧道才得以打通。

工程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水与雪崩之难,此隧道山体岩石断裂范围非常广,山上融雪流入隧道施工面到处是水,雨季时每小时有1万立方的水流量,因而不得不在下游建发电站和用大功率抽水机来解决。

雪崩也是令人头痛的,1936年和1937年建设期间有三位建设者因雪崩献出了生命,而1945年的一场雪崩摧毁了搭建的建筑营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工程引起的工伤死亡居然不是隧道内的塌方和炸药引起的,而且前后20年的建设只死了3个人。

隧道于1940年2月打通,接着下来却是漫长的停工,因为该月德国***进攻法国,而英国出兵支援法国,作为小兄弟的新西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也派出了部队参战。

战时经济让荷马隧道的工程停工、并于1942年正式搁置,这一停就停了10来年,直至1954年隧道才正式通车。

一条距离不长总共只有1270米的隧道,前后修了20年,这也显现了新西兰小国寡民的状况,同样的技术和工程条件下他们既没有我国七十年代修红旗渠和修新疆独库公路那样的大兵团作战,也没有当今我国修高铁、高速公路、大型桥梁的高效率,就此而言中国人是应该骄傲的。

这是世界唯一的花岗岩隧道,入口海拔是960米,隧道总长1270米,出口处海拔八百多米,也就是说,整个隧道斜度是十比一,进入隧道后,每前行十米,高度就会下降一米。

见着信号灯变绿,袁毅几人赶紧回到了车上,越过了那盏全新西兰海拔最高的交通信号灯,朝着隧道缓缓驶去。

海拔960米处车辆终于进入隧道,隧道里面极其昏暗,隔着颇长一段距离的洞顶灯光根本不足以照亮隧道环境。借着车灯的照射可见隧道内部呈现为一个窄窄的圆形,道路两侧腰部以下位置刷了些白石灰还是油漆之类,应该是为了防止车辆撞上洞壁。

原本听说隧道内壁没用水泥封装还是凹凸不平的原石的现象没有看到,但洞壁时刻往下滴淌着水珠倒是比比皆是。

在这种环境里开车,别说司机要谨慎驾驶,就连同车的乘客都是憋着不去发出台大的声响,隧道内限速30,使得原本不长的距离却是足足开了有十多分钟,至于那每前进10米就下降1米的陡坡倒是没有太大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