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271章 桓玄称帝全文阅读

第271章 桓玄称帝

刘敬宣确实只是耽搁了些日子,并没发生意外,但当往回走的时候,意外得知父亲的死讯,虽然悲痛欲绝,可也不敢贸然前往为父亲治丧,因为他也误会是阴谋泄漏,刘牢之才会被杀,所以飞船渡江,投奔广陵的高雅之。

刘牢之的尸体最终被桓玄获得,下令砍下尸体的头颅,然后拖到街市上由民众观看。

东晋那么多名将里面,刘牢之无疑是下场最凄惨的一个。

不久之后,变民首领孙恩也走到了人生尽头。

被刘裕围追堵截地打了几个月,孙恩集团的部众日渐稀少,尤其长时间在海上漂泊,集团内部人心思变,为了鼓舞人心,孙恩准定发起最后一击,成功自然皆大欢喜,万一失败,也好过在担惊受怕中度日。

402年3月,孙恩亲率所有部众攻击临海,可惜这最后一击并未奏效,被临海郡长辛景,打得溃不成军,而辛景也是个铁腕人物,击败变民后,也不管什么人命关天,更不理会什么坦白从宽,对变民集团展开疯狂而彻底的屠杀,孙恩当初裹肋的三吴百姓,几乎全部死光。

孙恩自知罪孽深重,如果遭到生擒,必将受到丧心病狂的折磨,于是选择了一种更为自由洒脱而又不失一代变民首领风度的死法——投海自尽。

他的门徒党羽,以及姬妾、歌女、舞女,一起陪同自杀的,有数百人,残余的数千人部众则称孙恩是借水成仙,并未真的死去,共同推举孙恩的妹夫卢循为盟主,继续水仙的大业,但规模和实力都远不如孙恩,对政府造成的威胁也大打折扣,桓玄为了避免引发更大的麻烦,暂时任命卢循为永嘉郡长,以求取一时安宁。

但卢循可并不因此心怀感激,继续祸害百姓,并于5月份从临海推进到东阳,重新吸纳了大批部众。

桓玄很不开心,出兵镇压,显然就在无形成削弱了建康的防卫能力,但如果坐视不理,那也不合适,搞不好卢循会发展得比孙恩还要强悍,苦思冥想之后,决定还是依靠北府军出面,既能镇压变民,又能牵制敌对势力。

刘牢之死后,北府军中既没有复杂的家族势力,又颇具威名和影响力的,就只有刘裕了,桓玄于是擢升刘裕为抚军将军府大营指挥官,由他率军讨伐卢循。

卢循当然不对手,但刘裕倒也不急着结束战斗,与卢循展开拉锯战,趁着讨伐变民的机会,好好观望一番朝廷的局势,另外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如果卢循之乱平定,桓玄一定会把矛头伸向刘裕。

事实证明,讨伐卢循确实成了刘裕的护身符,北府军的许多将领接连被害,但刘裕终于安然度过危险期,熬死了桓玄,并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

上位之初,桓玄还没有露出凶残的一面,为了拉拢人心,主动让出丞相和荆江徐三州的职位,改任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全国各军区总司令长官、京畿卫戍总司令官、豫州督导官、文武百官总管,而由命琅邪王司马德文为太宰,以表明自己对司马家族的忠心。

虽然这种诈骗手段很是蹩脚,但起码没有露出大的破绽,旁人无从指摘。

接下来桓玄就开始在诏书上下功夫了,欲扬先抑的本事可谓炉火纯青,往往先饱含深情地上疏贬低自己,然后再以安帝的名义下诏反对自己的意见,力证自己是何其伟大。

类似的把戏玩了不下十几回,但完全是自欺其人,朝野上下谁不知道安帝是个白痴,更清楚这一切都是桓玄自导自演的好戏。

当然站在百姓的角度,谁当权与自己有屁的关系,只要保证衣食无忧就万事大吉。

遗憾的是桓玄并没有满足大家这个愿望,刚到京城的时候,倒是一副忠臣良将好领袖的模样,罢黜奸佞,擢升贤才,民间一片欢腾,都对新政府心怀期待,可是没过多久,桓玄便深溺于奢侈豪华,放纵享乐,法令也不断更改,丝毫不顾及百姓的感受,更不理会民间生存之艰辛,坐视三吴地区发生严重的饥荒,却不施予援手,人民饿死或逃亡的占原有人口的一半,户口相比也减少一半。

当然这其中也有程度上的差异,会稽郡的户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临海郡及永嘉郡,几乎死绝,富贵人家虽然身穿绫罗绸缎,怀藏金玉奇宝,但没有粮食,终究难逃一死,与穷苦人家的区别只是死在什么地方而已。

桓玄对这些都不在意,他唯一只关心如何夺位,何时登极而已。

8月,桓玄以平定司马元显有功为由,自封豫章郡公,以平定殷仲堪和杨佺期有功为由,再封桂阳郡公,原来的南郡公不变。

他一人身兼这么多公爵并没什么益处,实际上只是想借机提升子侄的地位而已,不久便把豫章公转给儿子桓升,把桂阳公转给侄子桓俊。

篡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司马道子虽没有什么才华,但桓玄越看他越不顺眼,终于派人将其毒死,结束了他39年的昏庸人生。

到了第二年,朝廷内外基本上已经全都打点完了,为了进一步提升威望,一副大义凛然地模样上书请求领军北伐,扫平关中河洛。

但他当然不肯在这节骨眼上北上打仗,接着便以安帝的名义下诏反对。

为了力求真实,桓玄在上疏北伐之后,还装模作样的整理行装,但既不是准备粮秣,更不是动员军队,而是下令建造轻便的快艇,在上面满装绸缎衣服、稀世珍宝和名人书画,时刻做最坏的打算,万一发生不测,立刻跑路。

即使已控制全局,桓玄还是略觉紧张,这种不自信的味道自始至终都伴随其左右,也决定了他终于斗不过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性格决定命运岂是随便说说而已的。

实力和名望都已无可复加,殷仲文和卞范之,秘密写妥了加九锡和让位的文告,力劝桓玄尽快夺取政权,并接受安帝的禅让,以免夜长梦多。

桓玄表示同意,于是一切依照顺序进行,先以安帝名义下诏任命桓谦为高级咨询官、开府、主管朝廷机要,王谧为立法院副总立法长、宰相,桓胤为立法院总立法长,桓修为抚军大将军,几天后再下诏擢升桓玄为相国、文武百官总管、封楚王,采邑十个郡,加授九锡,楚国设置丞相以下文武官员。

10月,楚王桓玄上疏请求返回封国,然后接着下了一道拒绝的诏书,把禅让运动搞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

一般在改朝换代时都会出现祥瑞和名声很高的隐士,桓玄不想留遗憾,于是先制造谣言说钱塘临平湖的湖水,忽然满盈,江州又下甘露,然后秘密指派官员集体道贺,作为自己接管朝政的祥瑞预兆。

因为东晋江河日下,国内根本没有声名俱佳的隐士,桓玄便动员百官,终于费尽心思查出西晋时期的隐士皇甫谧,有个六世孙皇甫希之,于是派人找到了他,给他薪俸,让他到山中隐居,然后下诏皇甫希之担任档案管理官,同时秘密要求皇甫希之坚决辞让,拒绝就职,再由皇帝下诏表扬皇甫希之的清高志节。

所谓的隐士总算也有了,但世人都知道皇甫希之是个赝品,权当茶余饭后的笑话了。

但桓玄本来就只是做个样子,根本不管这个皇甫希之是个什么货色。

接下来就差临门一脚了,在那之前,桓玄又打算废除钱币,改用谷米和绸缎作为交易工具,还打算恢复肉刑,搞得朝中议论纷纷,法令草案也跟着拟定,可是桓玄并没有明晰的目标,改来改去,最后什么都没施行。

终于到了最后一步。

安帝司马德宗下诏让桓玄使用天子礼仪和乐队,王妃改称王后,世子改称太子,接着卞范之拟就禅让诏书,几天后的11月21日,司马德宗御驾亲登宝殿,王谧把传国玉玺呈献给桓玄,正式传位给楚王。

司马德宗很快就搬出皇城,暂住城外的永安宫,司马家的祭庙和历任皇帝的牌位也都迁往琅邪封国,穆章皇后何法倪,以及琅邪王司马德文,全都迁到宰相府,文武百官则一起到姑孰劝桓玄更进一步,登极称帝。

一切行动都是按照以往的惯例走的,403年12月1日,桓玄在九井山北麓,兴筑高台,12月3日,就在高台上坐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大楚。

35岁的桓玄终于完成了他爹一辈子连想都不敢想的大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