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侯爷贵性 > 第一百一十九章 女流之辈全文阅读

第一百一十九章 女流之辈

——“你到底在做什么?”

乐琳狠力推开趟门,紧握双拳,目光急狠得像要吃人一般,厉色对乐琅这么怒吼道:“你知道你掺和的是什么事吗?”

在场的人,除了乐琅依旧冷漠如昔,柴琛与王安石都讶然地愣住了。

柴琛惊讶的是,“乐琅”竟出现在此。他是来找王安石?抑或是来寻的“乐琳”?

“他”问得那是什么话?

“乐琳”掺和自己的事情,为何让“他”如此动怒?

回想起上次见面之时,“乐琅”便一直对自己怒目相向、神色不豫,柴琛心里有些莫名的释然。

他很想坦白劝“乐琅”不必对自己这般心存戒备,因为……“他”的“姊姊”对自己根本没有那层意思。

但一想到这一点,柴琛的心又不由自主地恍惚了起来。

而一旁的王安石,却是另一番思绪。

他左看看,再又看看。

眼前的两位少年郎是一般的模样,眉如墨画、面如桃瓣,那墨黑色的眸子里,连锋利的眼神都是如出一辙,丝毫不差。

恰巧他们穿的亦都是素白色的衣衫,一时间,竟似是其中一人幻化了一个分身那般。

王安石何等聪慧之人,片刻之间便想通,这是孪生的一对“兄弟”。

若果与二殿下一同前来的是“安国侯”,那么眼前闯门而入之人,想必是“安国侯”的孪生弟弟。

于是拱手道:“这位想必是安国侯的弟弟,不知该王某如何称呼?”

乐琳不卑不亢对王安石回了一礼,冷冷道:“在下安国侯乐琅。”

“那……”王安石怔了怔,伸手比了比乐琅的方向,皱眉问说:“这位是?”

“‘她’是我孪生的姊姊乐琳,家姊若有冒犯之事,还望王先生海涵。”

“她”是女的?

王安石难以置信。

他本就自视甚高,但这几日与“安国侯”接触下来,直觉得此人惊才风逸。言谈之间,王安石时而故意引用一些极为生僻的书籍典故,但此人却一一应答如流。

想到此人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光景,他便慨叹,若假以时日,此人的学问指不定会比自己更高深精进。

但是,“她”竟是女子?

王安石疑惑的望向柴琛,盼望得到一个否定的答复。

柴琛却轻轻点了点头。

王安石长叹一声,脱口道:“可惜,真真是可惜。”

可惜?

乐琳丝毫不觉得可惜,反倒是庆幸得很。

刚刚在门外听得他们三人的对答,她心里用翻起惊涛骇浪来形容也不为过。

王安石其青苗法、保马法的主张,她在后世也读过一些,对他会有这样的言论丝毫不奇怪。

但她万万想不到的是,乐琅竟会与王安石志同道合!

一想到那令民穷财尽,让百姓怨声载道的熙宁变法,乐琳便觉得头都大了许多。

刚刚听乐琅的对答,似乎也是思绪清晰、口齿伶俐的人,若然让他与王安石一同入到朝堂里,再加上一个年轻气盛、且极有可能被立为储君的二殿下柴琛……

这三个人,兴许真会弄出一个变法来,到期时,那便不是熙宁变法,而是熙宁变法的加强版了。

乐琳心里感到庆幸的,是乐琅不知何故,放着侯爷的身份不要,硬是要作女装打扮,与柴琛厮混与一起。因着自己顶替了他的身份,她尽可“从中作梗”。

于是,她对王安石道:“家姊只不过读过一些书,识了几个字,便顺口开河,让王先生见笑了。”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无不显出愠怒不甘之色。

王安石维护“乐琳”道:“某确觉得,令姊言之有理,比之朝堂里的许多士大夫,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乐琳冷冷望着王安石,心里暗想道:他所说的青苗法,正是你的主张,你自然是觉得甚好的。

她笑了笑,说道:“这么说来,王先生亦是觉得,只要革新常平仓制,足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颔首道:“正是。”

乐琳反问:“天下的钱银总是有个定数的,民增则国减,民减则国增,岂有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之理?”

王安石对答如流:“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朝廷可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每年夏秋两收前,于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十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十五贯,末等户一贯。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二分。”

柴琛听了王安石的答话,心中更是佩服,不曾想他心里竟有了如此具体的做法,更感概“乐琳”慧眼识英。

可乐琳却冷笑一声,又问道:“你这方案,可是需要官员逐级去操作实施?”

王安石道:“自然是要的。”

乐琳问:“你怎么能各级官吏不在其中捣鬼?”

历史上的青苗法便是如此。

青苗法的本质是好的,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是现代农业信贷的来源。其内容主要是: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

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

他的本意上是考虑到农民利益的,而且,这方法他在鄞县做官时试行过,效果不错。

可是,当他将青苗法推向全国之时,却南辕北辙了。

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

不识字的农民为了填写贷款申请书要花钱请书吏,到衙门去申请时,贷款多少又任由官吏填写。

根据史书记载,虽然法定只有二分的利息,但是经过层层贪官污吏的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回的利息竟然高达原来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要高很多,逼得农民“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之”,宁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利民之政”变成“扰民之举”。

乐琳想到这些,心里便难受得很。

她看到王安石不语,乘胜追击般又接连问道:“你如何能保证得到钱的百姓要用钱?又如何能保证要用钱的百姓能得到钱?”

“还有,如果借钱的百姓无法按时归还本息,又怎么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