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最强大帝王 > 第455章 开展武举制全文阅读

第455章 开展武举制

“臣在!”

齐泰山站出,脸上露出激动之色,若无意外,今日,他便要干一番大事。

“之前,朕让你筹备开展武举制,现如今,你筹备得如何了?”

赵光直言不讳,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接就问起了武举之事。

他必须得培养一批亲信,提拔这些人,让他们掌兵,分散兵权!

“回禀皇上,臣不负重托,已筹备完毕,只等皇上确定日期,随时都能开武举!”

齐泰山郑重的回答,这个任务并不简单,他明里暗里的曾多次受到顽固派的阻挠。

“哦,能开始了么……”

听到齐泰山之言,赵云饺微微眯起了眼,他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了,没有人比他还着急。

不过,武举制的开展,必然会受到某些人的干扰,赵云饺还需得好好谋划一番,才能防止别人耍小动作。

“齐泰山听旨!”

心中打定主意,赵云饺当即大喝一声,下达命令。

“立即昭告天下,下月初十,太祖忌辰过后,朝廷于十五之期,开武举!”

朝堂之上,随着赵光的话语传出,此地众人尽皆心神一震,众臣反对得这么激烈,如今,武举制居然还能顺利展开。

其实,按照赵光原本的计划,建文元年四月,他就要开展第一次武举,但最近事情太多,耽搁了不少日子。

如今,他就只好将时间推迟到五月十五了!

在昭告天下的昭文中,赵云饺还特意让人加了几句话。

凡大庆子民,所有人不论身份,不论家世,不论贫贱高低,皆有参与武举制的资格。

到时候,强者为尊、弱者淘汰,一切凭实力说话,不会给任何人走后门的机会。

至于最后的录取者,皆参照科举制,设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由兵部尚书齐泰山统一调配!

古往今来,虽然也有帝王开设武举制,但从来都没有像赵云饺这般,把武举和科举相提并论、同等对待。

可以这样说,武举制的实施,已然开创了历史之先河,而赵云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最重视武举的一位君主。

大庆以武立国,这份传承永远都不能断,否则,一旦出现像宋朝那种抑武重文的局面,恐怕,曾经的“靖康之耻”也会再次上演。

不管是为了分散武将的兵权,还是为了家国天下,武举制都必须开展,这一点,赵光再明白不过!

“皇上,老臣有话要说。”

群臣之内,老将长兴侯耿炳文站出。

此人是跟随太祖皇帝赵元章打天下的功臣,他和武定侯郭英,是目前仅存的两位开国元勋,深受朝廷器重。

对于耿炳文,就连赵云忟也不敢轻视半分,此时,他神情肃穆,直接问道:“耿将军有什么意见,不妨直言!”

“意见不敢说,只是随便谈一些看法。”

耿炳文抱了抱拳,又道:“皇上,目前军中看似稳定,实际上,由于常年未曾大规模用兵,军队的战斗力早已直线下降。

老臣以为,若要提拔新人,不妨效彷先朝,重设军功制!”

“军功制?”赵云饺低语,随后又道,“目前,我大庆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相对来说正处和平时期,何来军功?”

“军中任命武将,向来都是以军功为准,若无军功,便只能熬资历,皇上想要立马提拔从武举之中脱颖而出之人,未免难以服众!”

耿炳文再次开口,不过,这一次赵光却是听懂了。

感情,说了半天,这老家伙正搁这儿倚老卖老呢。

我想用什么人,还得听你的意见,让他们去熬资历。

那岂不是说,我短期之内都别想新人能有什么大作为了。

毕竟,在没有军功加持的前提下,再怎么熬资历,也熬不过军队中的那些老油条!

“朕以为不妥。”

赵光没有让步,他揺了揺头,直视耿炳文,说道:“朕要用谁,首先注重其忠诚,然后再注重能力,至于有没有军功,另外再议。相信,只要能力够了,日后,他们定然能为大庆立下不世奇功!”

“皇上,军队的情况,老臣比较了解,若无军功加持,无法服众,到时候,只会适得其反,还请皇上三思啊。”

耿炳文据理力争,令得赵云饺都看不透他到底是站在哪边的。

“此事……且容朕再考虑一下。”

耿炳文急了。

他的确是一心为了军队的稳定着想,不过,他没有看出,赵云饺想要收回兵权的目的。

纵使有再多的骄兵悍将,如果都不听指令,那留着也没用,不如换人。

或许,站在耿炳文的角度,他并没有错,他错就错在,没看清皇帝与武将集团之间的博弈!

“让武举新人替换军中将领一事,朕会着重考虑,现在,还是先开武举吧,齐泰山,此事由你兵部全权负责,不管选拔出多少人,全都先安排在兵部任职。”

赵光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开武举事不宜迟,无论如何,先把人才选出来再说至于以后要如何安排这些人,相信,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总该会有办法的…时间匆匆,一眨眼,便又是三天过去。

最近几日,赵光一边要应付赵高炽等一众藩王子嗣,另一边又要对付朝中的武将集团。

他身心疲惫,幸运的是,赵高炽等人已被他稳住,短时间之内,应该都不会出现幺蛾子了。

当然,赵光如此劳心劳力,也不是一点效果也没有。

在卓敬赈灾回来的几天后,朝廷再一次传来捷报,振奋人心。

武定侯郭英,凯旋归来!

先前,福建延平府匪患严重,老将郭英奉命带兵剿匪,时至今日,匪患已基本平息。

在奏请赵光之后,郭英凯旋而归,终于在四月中旬,回到了京城应天府。

这一日,午时时分。

烈日当空,京城之外,铁蹄滚滚。

郭英率三万精兵,得胜而归,大军气势震天,宛如沉雷炸响,震惊全城。

据郭英先前的奏折所说,此次延平府之战,共计剿灭匪徒四千余人,而大军方面,伤不到一千,亡不到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