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铸唐 > 第三十五章 田中(二更)全文阅读

第三十五章 田中(二更)

长乐军的训练,每天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虽然薛光裕的这些部曲还是半大的孩子,人数也不足一队,但训练时的认真程度一点也不差。再加上薛光裕每两日一次的肉食奖励,原本瘦弱的身材也壮实起来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十多天后,时间来到了五月中旬。四灵乡的家家户户都要去田里插秧,在武场上,训练的一百多个孩子,也回到自己地家中帮忙,等忙过了,又回来继续训练。

部曲们不在了,薛光裕三人下午的时间又没了安排。三人凑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准备出府去看看,说不定还能看见各自的部曲。

出了府,薛光裕三人便朝着王仲琦家的方向走过去。

踩在田梗上,看着家家户户都全体出动,来到属于他们的田里一列接着一列地插着秧苗。如果排除那一身唐代的服装,薛光裕还以为自己又回到了现代的农村。

薛光裕看着他们插秧的方式,心里想到了一个省时省力的方法:抛秧。可惜薛光裕只知道这个词语,却不知道实际的操作方法,不然,又可以收获一波四灵乡村民的好感了。

不一会,薛光裕三人就来到了王仲琦的家里。

见到了地方,薛光裕走上去叩了叩门。

“谁啊?”

“王娘子,是我,薛光裕”薛光裕回道。

“哦哦,是小郎君啊,请等一下。”里面的王娘子回道。

“吱呀。”门打开了,王娘子站在门后边,手里提着一个篮子,像是正要出去。

“小郎君,这次又是什么事啊,若是别的事情,妾身可能帮不了你们了,你看看,我还要去田里给阿公他们送饭呢。”边说着,边把手里的篮子拿给薛光裕看。

“那正好了,某就是想找你阿公问点事,商量点事情。又不知道你家的田地在哪,就只能来这了。正巧,王娘子带着我们一起过去吧。”

王娘子闻言一喜:“那小郎君们能否等我锁好门,然后带着你们过去。”

薛光裕点了点头,王娘子出来,锁好门,就带着薛光裕三人一起去了自家的田地。

走了还没有一刻,就来到了地方。王娘子把篮子放在田梗上,让薛光裕三人在旁边等着,自己下了地里,去找王四和王大,还有他的两个儿子。

王娘子先是找到了她的阿公:“阿公,可以吃饭了。那……”正要说下去,就被王四打断了。

王四也不抬头,弯着腰继续插秧:“再等会,正好你也来了,可以搭把手,跟着我们一起把这亩地的秧苗插上。”

“唉,阿公,薛小郎君在田边等着呢,说是要问你点东西。”王娘子小声地说道。

“你怎么不早说?”听了这话,王四蹭地直起身来,扭头生气地对着王娘子吼道。

“我正要说呢,就被你……。”王娘子唯唯诺诺地回道。

“好了,好了,一起过去吧。”看见儿媳这个样子,王四也就不在说什么了,对于这个儿媳,他是打心眼里满意。

“大郎、儿、琦儿,不插了,现在去吃饭,休息休息,一会再来。”王四冲着儿孙大声喊道。

“唉,知道了。”

五人到了田边,蹲下将身上的泥巴洗去,一起回到薛光裕那里。

“仆携家人见过三位小郎君。”到了地方,王四向着他们施礼说道。

“丈人请起身,你们先用午膳吧,用过午膳,我们再谈。”

王四点点头,让王娘子拿出了席子,给了薛光裕三张,自己一张,王娘子一张。本来该是王大的,被王大给了王娘子,他带着两个儿子席地而坐。

等人坐好了,王娘子从篮子里端出饭菜。薛光裕仔细看了看,一碗汤羹,里面放了很多大白菜;一碟煮豇豆,旁边放着酱料;中间的竟然放着一盘胡萝卜炒肉!

但薛光裕却一点也不惊讶。虽然他自己每日也是吃的煎、炸、煮等的食物,但那仅仅是上流社会的吃法。

低贱的猪肉,他们是不会去吃的,自然也不能看到“炒”这种做菜的方法了。

薛光裕看着,有点馋了,他已经快七年没吃过炒菜了,就算想,他也不会做啊……,只能想着今后教会府里的厨子,让他们来做。

在薛光裕想着美食的时候,一家人也吃完了饭。王四让王娘子收拾好东西回家,又让儿孙去一旁休息,一会下地干活。

值得一提的是,王仲琦路过薛光裕的身边时,叫了一声主公。

王四把席子挪到了他三人下首,问道:“不知道小郎君这次来又想知道些什么事啊。”

“这次也没什么事,只是我三人有点无聊,到处走走看看,周边也就认识你家,所以就找上来了,到是打扰丈人了”薛光裕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

“没事,没事,小郎君能来那是好事。若是没有小郎君,家里也不会有这么大改变了,这四灵乡里的人,都要谢谢你呢。”

“小事,小事,我也是能帮就帮。”王四这番话,让薛光裕更不好意思了,他做这事的时候,大都不是为了乡里,更多的是为了自己。

“对于小郎君来说是小事,对于我们来说可是大事啊。若不是郎君做出来了犁,让顾家给我们修了圩田,琦儿这时已经被我们送到城里的铁匠那里了,那就没有现在能跟着郎君你的事了,王他也就随着我们种一辈子地,那有什么读书写字的机会。”薛光裕的话到让王四不乐意了,在他心里,薛光裕就是他家的大恩人。当知道王仲琦认薛光裕做主公的事,可把这老丈人高兴坏了,告诫他的两个孙子,今后若是不管如何,都要好好报答薛光裕。

“不知丈人以前都是怎么过来的?”薛光裕听了,皱着眉头仔细想了想,然后问道。

“这几年也就那样了,开春种了粮食,辛苦熬到秋天。收成一些自己留着吃用,一些就卖了,一些交税,一年到头,虽然没有多少闲钱,但是吃穿不缺就可以了。今年收成肯定多了,就想着送孩子去学堂,虽说又会像之前那样不会留下多少闲钱,但这两孩子今后能做官,小老儿就满足了。”说到这,原先紧锁的眉头也松来了,高兴地笑着。

薛光裕听到这里,不禁地想到了《齐民要术》里总结出来的的一句话:“食在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用之以节。”

抛开后面四个字不谈,前年的十六个字,已经能够说明很多东西了,但薛光裕觉得,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这些更像是一个前提,一个改变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