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非凡之路:花道仕途 > (71)蔬菜种植基地全文阅读

(71)蔬菜种植基地

从老人家里出来,莲子村的村长也闻讯赶了过来。

小海和大家又来到另一个院子。

砖砌的围墙,围着几间大瓦房,干净的院子里,一个三十几岁的妇女正在洗着衣服,傍边有两个六七岁的孩子正在玩耍。

看着一群人走进来,妇女惶恐地站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谭乡长急忙走上前:“小嫂子,你不用紧张,是领导们看你来了。”

妇女脸一红,连忙说到:“谢谢领导,谢谢领导的关心。”

正在玩耍的两个孩子看着来了一群陌生人,停止玩耍,怯怯地来到母亲身边,左右抱着母亲的腿,睁大眼睛看着这些陌生人。

小海微笑着走上前,看着两个孩子说:

“小嫂子,这都是你的孩子吧?长得虎头虎脑的,真可爱呢。”

妇女看着小海,点点头说:“是,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家里几口人呀?”

妇女愣了愣,眼框立刻涌泪水。说:“三口。。。人。”

小海一听,马上感觉到了不对,三口人,两个孩子加上母亲不正好三口人吗?那丈夫呢?

“小嫂子,那你丈夫呢?”小海问。

妇女开始哽咽,大颗的泪珠流了下来。

小海不知所以,也不知所措,傍边的村长赶紧走上前来说:

“市长,她丈夫去年去世了,现在就剩下她娘儿三个了。”

妇女听见这话,哽咽得更厉害。

小海心中一阵难受,自己从小就是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长大的,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把自己和哥哥抚养大自己最清楚。他也曾经问过母亲有关父亲的情况,可看到母亲一提起父亲就一副痛苦不堪的表情,就再也没有提起过。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依然如此。今天院子里的孩子不就是过去的自己吗?这妇女不就是过去的母亲吗?

小海问:“村长,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他丈夫是怎么去世的?”

村长连忙回答说:“王市长,她丈夫是前年得的病,一直在医院治疗,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再,最后实在借不来钱了,就回到家里等死,去年人就没了。”

小海听了这话,心中更是难受,也很气愤,一个依靠老百姓供养的政府,让老百姓得病后等死,这是个什么样的政府?每年公款吃掉几千亿元,公车用掉几千亿元,公款出国旅游又是几千亿元,难道就没有帮老百姓看病的钱?这样的政府百姓岂能拥护?我们这些政府官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己作为一个政府的市长,虽然人微言轻,不能改变这种情况,可总应该做点什么吧。于是就说:

“小嫂子,是我们对不起你,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我们对不起你们。我们问心有愧呀。”

说完话,伸手开始掏口袋,掏出随身所有的现金,然后回过头看着大家说:

“大家都帮帮忙吧。”

大家看着市长这样,也都从口袋了拿出多少不等的现金递到市长手里。小海拿着一把钞票递给妇女说:

“小嫂子,你先拿着,先救救急,不要让孩子们受苦,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村里和乡里的领导,他们会帮你的。”

旁边的村长和乡长赶紧说:“对,有困难你就找我们,我们一定会帮你。”

“谢谢,谢谢政府,谢谢领导。”妇女感动得热泪盈眶。

小海接着对秘书说:“郭秘书,回去后,在财务上替我预支两万块钱,让他们按月从我的工资里扣,明天你亲自给小嫂子送过来。”

秘书连忙答应:“是,王市长,我回去后马上就办。”

妇女一听市长这么说,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磕着头连声说:

“感谢领导,感谢政府。”

小海急忙伸手扶起妇女说:“小嫂子,不用感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是我们对不起你,是我们没有做好工作,让你们骨肉分离,我们问心有愧呀。”

妇女嘴里还在不停地说着:“感谢政府,感谢领导。”

小海眼里发酸,多么朴实的农村妇女,区区两万元就能获得他们五体投地的拥戴,他们的要求高吗?不高。其实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安居乐业,骨肉团聚,可就这么简单的要求都办不到,真不知老百姓养了这一大帮公务人员是干什么吃的?他们尽到责任了吗?如果没有尽责,那还真不如养一群猪好。

走出妇女的小院,小海问村长:“你们村还有这样的家庭多吗?”

“报告市长,有,不过不多,就有那么三五户。”

“不多就好,我们的政府,是劳苦大众的政府,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我们这些当干部的,要为这些困难户多想想,要不然,要我们这些干部干什么?吃闲饭?”

“是,市长,我们一定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小海点头,想到今天出来的目的,就问村长:

“你们村委会有会议室吗?”

“有,就是小了点,简陋了点。”

“简陋没关系,只要能开会就行。”

小海接着有对大家说:

“今天既然来到了这里,咱们就开个现场办公会,不知大家有没有意见?”

“没有,我们听市长的安排。”

“没有就好,那咱们现在就去开会,村长也一起参加。”小海说。

不一会,大家就来到村委会会议室。

坐下后小海说:

“今天的情况大家也都看见了,我把今天看到的总结了一句话,那就是农民们很苦。可尽管很苦,他们还在为我们创造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粮食和蔬菜,我们该干些什么呢?我们又应当干些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帮帮他们,帮他们想想办法,如何提高收入?如何让他们过得更富裕一些?”

主管农业的副市长张明说:“王市长说的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是应该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从而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小海接着说:“同志们,上级提出‘米袋子、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说明上级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非常关心和重视。今天我们来到古城的主要蔬菜种植区,就是为了搞好我们古城的蔬菜种植和供应。大家都想想,如何才能提高菜农的收入,让菜农们的种菜积极性得到提高?”

农业局长徐克对他带来的两位技术人员说:

“两位是蔬菜种植方面的专家,你们说说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年龄大一点的赵技术人员说:

“各位领导,要说提高菜农的收入,提高蔬菜的单产量,是有先进的办法的。就像刚才那位老农说的,南方已经开始了。其主要就是改变过去传统的露地种植方法,而改用一种新的种植方法——大棚蔬菜种植法。

所谓大棚,就是把土地完全用塑料大棚覆盖起来,就像在土地上盖上一个透明的,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内部温度和湿度的透明房子,然后把蔬菜种植在里面。

有了这样的大棚不但能抵抗自然灾害,防寒保温,防旱抗涝,还可以提前栽培,延后栽培,延长作物的生长期,达到增产稳产多产的目的,大大提高每亩的单产量。

还有更重要一点就是,大棚就像一个温室,能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所以可以种植反季蔬菜,就好比冬天照样可以种西瓜,其经济价值可见一斑。”

年轻的邓技术员接着说:“大棚蔬菜种植是蔬菜业的一次革命,国外发达国家已大量使用,它具有光能利用率高,越冬能力强,减轻作物病虫害等特点。

可以通过嫁接,使得作物根系发达,使得产量成倍提高,既能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同时也会使得菜农的收入大大提高。”

“是吗?既然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实施?”小海问。

谭乡长说:“我们乡领导也曾这样想过,可一方面由于没有资金,建立大棚是要很大投资的。另一方面,我们没有人做过,没有经验,菜农们不敢去试。再有就是大棚种植要有技术指导才行,我们没这方面的人才。”

小海听完想了想说:

“大家看这样行不行,我们研究一下,让财政上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作大棚蔬菜种植示范专用基金,先帮助一个村或者几十户进行示范,由农业部门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先为大家做个示范。示范成功后,再由财政上补贴一些,让农行为菜农们提供一些免息贷款,那时大棚种植岂不就正式开始了。”

“这当然最好了。”谭乡长和村长不约而同地说道。

主管副市长张明说:“大棚种植可能不错,可是一家一户,零散的生产模式恐怕很难保证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也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的预见性,很难做到在满足市场供应的情况下规避市场可能产生的风险。比如说,大家都种同一种菜,市场供应是保证了,可由于种的太多,卖不出去,只好烂在地里。”

“对,对,大棚种植要有组织有计划才行,可以成立合作社或者蔬菜公司之类的组织,种植的专管种植,管技术的专管技术,有专人跑市场搞销售,这样就不会有什么顾虑了,大家说呢?”农业局长说。

“不错。”小海点头,看着谭乡长和村长问:“你们两个是最直接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你们觉得怎么样?”

谭乡长说:“我们想到和没想到的大家都说了,我们觉得非常可行。”

村长接着说:“我也觉得很好,这样乡亲们就有盼头了。”

“那如果大棚种植从你们乡,从莲子村开始,你们有什么打算?”小海问。

“我们一定把大家组织起来,按照市长的要求带领大家种好蔬菜,共同致富。”谭乡保证说。

“好,那大棚种植示范就从莲子村开始。成功后再大力推广,将来要把石井乡建成我们古城最重要的蔬菜种植和供应基地,你们觉得怎么样?”小海问。

“好呀,王市长,这太好了,将来我们古城老百姓吃菜就没有问题了。”大家说。

村长听了很高兴,政府掏钱要在他们村搞大棚种植,还要把他们乡作为蔬菜种植基地,这是多好的事呀,就好比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求之不得呢。忙说:

“市长放心,如果在我们村试验,我第一个带头,保证把大家组织起来,互相帮组,共同致富。”

小海看着大家,回头对副市长张明说:

“张副市长,保证城市蔬菜供应很重要,上级三令五申一再强调,我们也需要花大力气实施好才行。我的意见,张副市长你来亲自抓一抓,成立一个大棚种植领导小组:由张副市长任组长,农业局徐局长任副组长,谭乡长,村长,还有两位技术员任组员,尽快把大棚种植试验搞起来,成功后要尽快大力推广,让菜农和市民们早点受益,你看怎么样?”

主管副市长张明说:“行,王市长,我们一定按着你的要求去做。”

小海又看着梁艳说:“梁处长,你对农业也比较熟悉,你也参加吧,有什么问题及时向我汇报。”

“是,听从市长的安排。”

其实小海本想着大棚蔬菜种植试验让农业局负责就可以了,可后来一想,像张副市长这种人不能让他们闲着,闲着就会坑害百姓,不如让他为老百姓干点实事。让市政府办公室梁艳参加是为了监督他们的行动,免得他们偷懒耍滑。

大棚种植就此在古城开始,后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古城市民提供了大量的蔬菜供应,菜农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