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女生小说 > 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 第二章 青春期恋爱(1)全文阅读

第二章 青春期恋爱(1)

引言

某些常出现于报章杂志的用语并不科学,例如“早恋”。这一用语不但含有贬义价值评价,而且定义不明。顾名思义,毕恋就是过早的恋爱。但是何谓“早”?目前一般是指中学时期,有时甚至包括大学。西方社会学研究将十二三岁到19岁的青少年的恋爱行为称为青春期恋爱。相比之下,这一用语既给出了明确的时间定义,又未加道德评价。在研究现象时不加道德评价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莶本守则。尽管由丁科学家也是社会的人而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愿望至少是应该有的。

关于青春期恋爱的硏究在国内已有一些,但对这一问题所做的严格社会学意义上的研究并不多。这项研究将包括下列七个方面:第一,年龄。啬春期恋爱开始的年龄,人们观念上理想的恋爱年龄以及影响到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想法和做法的因素,如人们的家庭背景、性别及所处的不同年龄组的影响等。第二,动机。青春期恋爱都有哪些动机?主要动机有哪些,次要动机又有哪些?这些动机是否受到其他因索的影响?第三,择友标准。当然,所谓“友”是男友女友的“友”,不是指一般朋友。但如用“择偶”恐怕与成年人的择偶难以区别。择友标准中既包括个人标准,如性格、相貌等等,也包括社会标准,如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第四,途径。指男女双方通过何种途径结识对方,以及男女青年中哪方更加主动接近对方等等。第五,恋爱内容,包括约会次数、地点、活动等。第六,青春期恋爱的后果,例如它对当事人学习成绩的影响,对当事人在同学中地位的影响等。第七,对青春期恋爱所持态度及措施。

鉴于中国的社会传统及教育领域一般对育春期恋爱所持的审慎态度,我们没有像外国同行常做的那样直接询问调查对象的行为,而是将调查分为态度(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和经历两个部分,这样,即使研究对象出于各种考虑不能提供关于自己行为的真实情况,我们至少还能得到他们对这一问题所持的态度;即使这种态度受到周围环境或社会规范的压力而不完全是答问者本人的真实态度,我们至少还能得到他们心目中社会规范对这类行为的规定。

文献综述

沙学汉教授的《台湾求偶方式研究》一书中有整整一章讨论青少年恋爱方式。他是在台北使用人类学方法做的这项研究。沙教授在文中特意谈到—词在美国与在台湾地区的不同含义:在美国,社会学家们给下的定义包括申五种功能:一种娱乐形式;一种社会化形式;个银人需要的满足;取得某种地位或身份的手段;求偶的河手段。沙教授认为,在台湾地区,所谓只有最后一种即文第五种功能,它远比纯粹娱乐的性质严重。在关于青春期恋爱的一章中他论及下列问题:有哪些人在恋爱,他们从何时开始谈恋爱,恋爱包括哪些内容,恋爱双方的关系等等。

还有一本研究青春期恋爱的专著是斯维霍克等人合写的《新加坡青年》。书中除了对青春期恋爱的个人标准、社会标准、约会频率、约会模式以及确定关系的模式的研究之外,还研究了影响上述现象的因素,如年龄、国籍、宗教、教育程度、就业状况、职业、收入、家艮的职业、家庭规模、家庭结构等,其中有些因素在新加坡具有独特的意义,如种族、母语、宗教信仰等。这项研究采用了十分规整的社会学调查方式、随机抽样、填写问卷等等,值得借鉴。

斯克华兹和默顿在《爱情与义务》一书中的第三章研究了恋爱的社会动力学。他们发现,美国的男女少年从1至1岁起相互发生兴趣(在此之前没有感觉),青春期恋爱是成年期恋爱与婚姻的第一步。他们在研究中发现,青春期恋爱在女孩子心污中比在男孩子心中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女孩子的名誉地位与其“恋爱纪录”紧密相连并成正比,即如果一个女孩子有许多男孩子追求,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会上升;如果一个女孩只有很“没份儿”的男生或根本没有男生来喜欢她,就会大跌身价。青春期恋爱的内容一般只包括一起出席晚会、吃吃午饭,以及拥抱接吻等等,并不发生性关系。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显然不同。除社会历太史传统的不喜言ing爱及男女授受不亲等戒条的影响外,还有生理差异。据研究,西方青年青畚期的到临(男孩变声,女孩经河期)比东方要早些。这些差异在研究中应给予特别注意,或许文会成为在中国的研究中最有趣的发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