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359章 王权富贵全文阅读

第359章 王权富贵

萧思话接到梁、南秦二州督导官的任命之后,立即率军西上,但因距离遥远,毕竟需要些时日,于是就在这新官未到、旧官将去的间隙,仇池的杨难当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贪欲,向汉中发起突袭。

虽然早已得到了刘宋朝廷的任命,名义上是藩属,但杨难当显然对这种关系并不怎么在意,而且他自认有北魏这座靠山,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战败北逃,改日带着北魏铁骑卷土重来,仍是一条雄壮的汉子。

刘宋地方政府倒是对魏军有很好的防范,却哪里想到仇池会忽然横插一脚,而且旧督导官甄法护自感心灰意懒,完全无心应敌,白马、晋昌、葭萌、晋寿等四郡接连失陷。

433年11月12日,甄法护放弃州城,逃到洋川郡政府所在地西城,意味着汉中地区完全落入仇池之手。

因为客观因素的限制,甄法护想要扭转局面,似乎不大现实,但不战而退则着实让人不齿,次年初,被司法部门指控,逮捕入狱,后又被强迫自杀。

他的老哥甄法崇就给力多了,被任命为新的益州督导官之后,很快就领兵擒获了变民首领费谦,将其斩首示众,虽然跑了程道养和一些残兵败将,但起码让益州全境恢复了正常秩序,为国家的和谐稳定尽了一大份力。

家族之中良莠不齐本是寻常之事,实际上人的个性虽有后天环境的影响,但天生的部分还是占了绝大比重,也正是这个缘故,即便生长在同样的环境,长大成人后的个性却可能截然相反,至于环境不同的人,秉性更是千奇百怪。

天底下优秀的人都同样优秀,邪恶的人则各有各的卑劣。

甄法护出于贪生怕死的天性,临阵脱逃,同时期的谢灵运,虽没有征战沙场的机会,但他另有他路挑战人性的下限。

用“人性的下限”或许有些严重,不过谢灵运的作为是真的引起了民愤了。

刘义隆自作主张,重新起用谢灵运,担任皇家图书馆长一职,但似乎效果并不符合他的预期,不久便把谢灵运调回地方。

返回会稽后,谢灵运尤其喜欢游山玩水,探险猎奇,经常深入蛮荒地带,前呼后拥的随从有数百人之多,每次都让人砍伐树木开凿道路,以致沿途的农民无不惊慌恐惧,以为是山贼强盗来袭。

会稽郡长多次接到群众检举,迫于压力,一面上疏朝廷指控谢灵运心怀不轨、阴谋叛乱,一面动员军队严加戒备。

谢灵运虽然狂妄自大,也对皇权充满畏惧,得知此事后,立刻亲自到建康宫门前陈述自己被诬陷的情况,以求逃避惩罚,毕竟无故扰民,破坏地方政府的正常工作秩序,甚至有谋反的嫌疑,罪名可是不小。

刘义隆酷爱文学,对于谢灵运这种万恶的大诗人,固然是心存怜惜,况且谢灵运可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也不便砸了自己的威信,所以最后只是把谢灵运调任为临川郡长。

谢灵运的文学造诣是无可质疑的,但政治头脑就很一般了,天真地以为自己得到了皇帝的特别关照,非但不思收敛,行为反而越发过份,对待公务也毫不上心,一心只知纵情声乐,偶尔兴起写诗作赋度日,很快就遭到有关单位弹劾。

宰相刘义康正在竭力培养自己的威望,认为谢灵运这种过街老鼠,早已激起了万民的愤怒,杀之以顺人心,定是一件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有百利而无一害,于是派使节随同江州参谋官郑望生,前往逮捕谢灵运。

谢灵运脑子一热,做出了一件置自己于死地的错误决定,竟然把郑望生收监,然后自己率军队逃走,并写下了豪迈的诗句:“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这几句诗把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展现得一览无遗,诗中的两个人物张良和鲁连,成了他的寄托,表达了自己对刘宋政权的失望和不满。

这样一来,刘义隆即便有心相救,也无能为力了,谢灵运先是出兵扣押朝廷官员,又写下这等反诗,叛逆的罪名已然坐实,刘义隆身为皇帝,无论如何也不便进行包庇。

但刘义隆到底年轻气盛,执意选择包庇,准备只免去谢灵运的官职,然而司法部长奏称:“谢灵运率农民发动叛乱,应判处死刑。”

刘义康也坚持认为不宜宽恕。

最终双方都妥协一步,谢灵运被流放到广州。

事已至此,谢灵运更加愤懑,成天写诗抒发胸臆,显然已不能满足其狂躁的内心,没过多久,便私自购买武器,集结武士,打算在取得三江口后,发动叛变。

当然招兵谋反一事也有可能是刘义康的诬陷,但内情已不重要,刘义隆终于对谢灵运失望透顶,也不再进行宽大处理,下诏将其逮捕,就在广州绑赴刑场,斩首示众。

一代文豪就此结束了滑稽放荡的一生。

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又颇有文采,骄傲之情由内而外,但本身却并没有政治家的气魄和手段,最后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也实是咎由自取。

这场政治斗争的主角当然是刘义隆和刘义康,二人之间的嫌隙由来已久,起初刘义隆被拥立为帝,刘义康内心就很不是滋味,但因实力悬殊,所以只能违心地呈献忠诚,然后慢慢爬上高位。

而等到拥有足够的权力,刘义康终于也不再掩饰内心的**,开始暗中图谋皇帝宝座。

刘义隆对刘义康的态度当然也是不断变化的,尤其在经历了刘湛和谢灵运事件以后,二人的关系已不再亲密,只是刘义隆相比刘义康来说,城府更深,轻易不表露内心的想法,所以刘义康自以为计划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殊不知刘义隆心知肚明,只是出手的机会并未成熟,只要天时地利人和同时俱备,二刘之战必将爆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