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辅汉安刘 > 三国演义武将武力排名(Ⅱ)全文阅读

三国演义武将武力排名(Ⅱ)

(四)影响因素

在第一章中我们就交代了,我们要以“真实武力”来排名,“真实武力”只能由“表现武力”去判断!由于“表现武力”不都是“真实武力”的如实体现,所以,要透过武将的“表现武力”去判断其“真实武力”!

在第三章中我们又阐述了武将武力是以“马战武力”为主,“特殊技能”为辅。“特殊技能”我们在后面将会单独处理,现在我们首先考虑的是“马战武力”!

综上,当前我们的重点是透过“表现的马战武力”来判断“真实的马战武力”!为了叙述简洁,以后我们就将“马战武力”简称为武力!希望不要引起概念上的混乱!

这一章我们进一步来讨论影响我们排名的一些重要因素!

一、以什么样的“真实武力”排名?:

1、“真实武力”也会变!

有人会说:你在第一章不是说过“真实武力”是基本不变的吗,而且这就是我们能够给武将武力排名的根本原因吗!现在怎么又说“真实武力”也会变?

前面说不变的“真实武力”的时候,其实前面有两个条件:“某段时期”和“某种状况”!如果时期变了,状况变了,“真实武力”也自然会有一些变化!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

2、以“青壮年”和“正常状况”下的“真实武力”来排名!

(1)可以用其他年龄段、非正常状况下的武力来排名!

网上就有人按“老年”的武将武力来排名,还有人比较“醉酒”状态下的武将武力,不管怎么说,这最起码已经注意到了,比较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样的比较才是公平的!

网上更多的排名则是无定位的、混乱的,例如:有人根据长沙一战认定:关羽的武力稍强于黄忠!这种说法是不妥的!准确来说应该是:“青壮年、正常状况”下的关羽武力稍强于“老年、正常状况”下的黄忠!又如:有人根据徐晃对关羽80合基本平手认定:徐晃和关羽武力接近!准确来说应该是:“青壮年、正常状况”下的徐晃和“老年、右臂少力”的关羽武力接近!

网上的武力排名文章那么多,为何过了那么长时间,却始终谁也说服不了谁,有意的、无意的省略武将所处“时期、状态”绝对是主要原因之一!只要给这些排好名次的武将准确交代一个“时期、状态”,争议一定会少很多!排名里完全可以出现多个关羽,例如:“青壮年、正常状态”下的关羽、“老年、正常状态”下的关羽、“老年、右臂少力”的关羽……!

(2)我的排名以“青壮年”和“正常状况”下的武力为准!

前面的叙述可能让好多网友觉得那样的排名太繁琐,但是,我们又不能违背“公平”这个最大的基础。因此,采用“相同年龄段”和“相同状况”就成了我们简化排名的必然选择!我们最看重的当然是:“青壮年、正常状态”下的武将武力排名!

当然立即就会有人提出:多少岁算“青壮年”?哪些状态算“不正常”?战斗并不总是发生在武将的“青壮年”,武将并不总是处于“正常状态”,怎么处理?许多网友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些棘手的问题,才悲观失望,才知难而退!其实这才是三国武将武力排名的乐趣和魅力所在!上面的问题,我们一步步来处理!

二、影响“真实武力”的因素:

1、年龄:

(1)年龄直接影响“真实武力”,必须要考虑。

年龄对“真实武力”有影响,这一点我想应该不会有争议。但是由于影响的程度很难界定,在许多人的排名文章中,并没有阐述过年龄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黄忠的武力总是用“老年黄忠”的武力来代替,即使我们认为这样做是有苦衷的,是能够理解的,因为确实很难准确判断“青壮年黄忠”的武力,但是无论如何不应该省略“老年”二字!

(2)关于年龄对于“真实武力”的影响,我有如下粗略的认识:

①少年(20):太年轻的武将武艺不够成熟、缺少经验;

②青壮年(25~45):随着年龄的增长,武将会逐渐达到武力的颠峰;再接下来,年龄继续增长,他的力量、敏捷、体力都会有所下降,但是更加纯熟的武艺、更加丰富的经验可以来弥补,武力几乎不变;

③老年(55):再接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力量、敏捷、体力进一步下降,影响到了武艺的发挥,经验更丰富但也不能弥补,武力有了明显的下降;

④垂暮:最后,再猛的武将也会有一天老的打不过别人。

为了更直观的表示上述思想,特制作了下图:可能有人注意到了,上述年龄区间并不连续,20~25岁没有叙述,这是因为武将武力成熟的早晚可能有差异;45~55岁没有叙述,这是因为武将的颠峰武力维持的时间有差异!不同的人,体质不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很难说的清楚,所以,以上所述纯属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如果有人非要把“青壮年”改成18~48岁什么的,非要把“老年”改成50岁什么的,我也无法反对,请原谅我不能确定准确的年龄段。

(3)如果您同意了上面的观点,现在我们就好办多了:对于年龄太大的武将,其武力应该比颠峰时期的武力有所下降,我们在评定其武力时应该予以适当的提升。

2、心理、状态:

(1)正常心理!

武将战斗中的正常心理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交战的意识和旺盛的斗志!

颜良对关羽时,颜良没有攻击、没有防御、没有逃跑、没有指挥手下围攻或掩护,显然根本就没有和关羽交战的意识!显然不能以关羽斩了颜良来判定关羽的“真实武力”强于颜良!

许褚骑无鞍马和张辽、徐晃三人夹攻张飞,结果是“诸将各自脱身”!这一战曹cāo赤壁大败,全军只顾逃命,毫无斗志,要不是为了让曹cāo先走,他们甚至可能不战而走。显然不能由此判定为张飞的“真实武力”强于许褚、张辽、徐晃三人的联手!

(2)正常状态:

武将战斗中的正常状态应该是:充足的准备!准备不充足却又不得不战斗,我们就可认定为非正常状态,非正常状态会让“表现武力”与“真实武力”不符!常见的有伤病、疲劳、醉酒等。由于处于这些非正常状态下的武将武力难以确定,所以这样的战例我们一般看作无效战例。其中一部分具有一些参考价值!

3、装备:

(1)武器的差异不用考虑!

有人认为关羽用的青龙偃月刀是宝刀,因为其他武将没有宝物,所以其他武将吃亏!游戏玩多了,呵呵!书中明确指出,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双股剑包括身上的盔甲,都是别人送的铁,然后请人打造的,并非什么“宝物”。三国名将们打造一件合手的兵器,应该还是能办到的!

武将和武器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开!武将都有自己用着最顺手的武器,并一直使用,越用越熟练。我敢断言,将青龙偃月刀送给同样用刀的黄忠、庞德使用,他们未必使得顺手,可能嫌长、可能嫌短、可能嫌重、可能嫌轻、可能嫌柄太粗、可能嫌柄太细等等,更不要说送给张飞、马超等不擅长使刀的武将了。

(2)盔甲的差异如何考虑?

盔甲本来几乎没有人会在意,但是由于在许褚和马超的关键战斗中,许褚“卸了盔甲”,这才有了争议!

①一种观点认为:许褚因为没有盔甲,所以吃亏,理由:

a、因为是在寒冬,赤着上身的许褚被冻的吃不消了,动作变形;

b、又有人说赤着上身会导致热量流失更快,体力消耗更快。

c、……可能还会有有其他原因,姑且全部称为“吃亏论”。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许褚没有盔甲占便宜,理由:

a、因为古代的盔甲很重,而且主要功能是防流矢、防划伤等等,所以单挑中并没有多大用处,脱去反而节省体力;

b、脱去了盔甲后,动作会更灵活;

c、……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姑且全部称之为“占便宜论”。

上述两派其实都是先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再在此基础上做出推测xìng的结论。如果任凭我们zì yóu想象再做推测,上面就是很好的例子,同一件事情由想象得出来的结论竟然是矛盾的。有人认为“吃亏论”是主要原因,有人认为“占便宜论”是主要原因,这样下去又是一次没有结果的争论!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用我们前面提到的一句话:充足的准备!如果许褚匆忙应战,连盔甲都来不及穿,这样的裸衣许褚战马超,才需要我们运用常理、运用想象来判断究竟是吃亏、还是占便宜,例如,许褚骑无鞍马的问题!而现在许褚在“可卸可不卸”盔甲的情况下,选择“卸了盔甲”,显然应该看作是“准备充分”,应该不会吃亏!

可是这样一来,就有人觉得穿着盔甲的马超吃亏了!但我要说马超也不吃亏,理由:

a、马超究竟是觉得卸了盔甲好,还是不卸盔甲好,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我们不知道;

b、马超若觉得吃亏,完全可以选个时机,暂退回去卸盔甲,我相信马超这个能力还是有的!

小结一下个人观点:拥有主动选择的权利,无论选择的结果如何,我们都认定是“准备充分”,无须我们再做分析判断;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完全是被动接受结果的,才需要通过我们的常理和想象来推测是吃亏,还是占便宜!

(3)战马的好坏基本与武力无关。

①好马的体力更好。

但是,一般而言,没有哪个武将的马会太差,单挑中突然马失前蹄的几乎没有。公孙瓒是在被文丑追杀的过程中马出问题的,黄忠是在追杀关羽的过程中马出问题的,单挑中不曾有过因战马体力不支而导致失败的战例,所以不需要考虑战马的体力。

单挑的回合过多,时间太长,武将自然会休战一会以歇马。张飞对马超、马超对许褚、黄忠对关羽、关羽对庞德这些回合数很多的战例中,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点:打到100余合时,双方都停顿了一下,即使未分胜负,即使双方都准备继续打下去,到了100余合也要停顿一下,有时还要换马再战。

所以,好马的体力优势在单挑中的作用可以不考虑!

②好马的速度更快。

a、马的速度在单挑中的作用有多大?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分析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单挑场面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双方武将前冲,在两军中间处相遇,然后就在该位置各自出招大战,直到分出胜负后,失败一方拨马向己方阵中败逃。(详细的分析见第五章“单挑场面”)

说完了对单挑场面的认识,现在我再来回答前面提到的马的速度在单挑中的作用。应该承认马的速度比对方快,附加的力量也会比对方大,但不会大很多,而且基本上只有最初的那一下!孟坦虽然3合被斩,但是招架关羽的第一刀都还是能做到的!等到对方招架住了,从后面的交战一直打到双方分开之前,马的速度基本就不再发挥作用。

所以,好马的速度优势在单挑中的作用可以忽略!

b、赤兔马的速度在偷袭、追敌、逃跑时的作用极大。例如:

(关羽)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26回)

分析:

此战好多人觉得赤兔马作用很大,没有赤兔马想斩文丑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一点我们当然同意,但是这与武力无关。关键是:文丑为何才打了3合就“心怯”?倘若“心怯”的是关羽的武力远高于自己,显然,即使关羽不去追杀文丑,结论也是:关羽文丑;倘若“心怯”的不是关羽的武力高于自己,而是其他一些对自己不利的因素而逃走的,显然,即使关羽追上并斩了文丑,也不能说明:关羽文丑。

综上,战马的好坏与“真实武力”基本无关!

(五)单挑场面

三国演义中的单挑场面应该说不少,但是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我们不知道武将们是如何单挑的?我们甚至搞不清,什么是“一合”?什么又是“不一合”?书中甚至还有“三五十合”相差20合的描述!我们很想知道答案,原文作者是绝对不会给我们答案了,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求与原著吻合,与作者想象中的单挑场面吻合,请注意,并非与“古代战争事实吻合”!

一、单挑场面及回合数定义:

单挑前的站位如下图所示,双方准备单挑的武将a和b,其起点都在己方阵前,但与己方兵阵有一段距离,假设红方武将为A,起点在a处,绿方武将为B,起点在b处,c为双方相遇交战处。

1、第一种说法,反复冲杀说!(曾经看到有网友是这样说的):

双方武将前冲,在c处相遇后出招,若双方在此招中未分胜负,马继续前冲,双方都停不住或者不想停,此时红方武将A大约到了b处,绿方武将B大约到了a处,然后双方拨回马,再前冲,又一个照面,又出一招后,再回到双方最初的各自起点,拨回马,再次与最初的站位完全相同。然后重复上面的过程……

“一合”就是指武将A从a→c(交手)→b,再从b→c(交手)→a;“不一合”就是指武将A从a→c(交手)→b,然后战斗结束,战斗结束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某一方败逃或被斩。

分析:

(1)这种说法漏洞很大!

①武将A在第一次照面后,冲到了b处,b处对他而言显然很危险,因为如果对方其他武将突然一齐出手,不仅己方来不及施救,就是往回跑,还会遇到武将B的拦截,当然武将B也可能会遇到同样的情形。但是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总有一方先实施,那么对方就极有可能损失一员武将,在战场上,可是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的。但遍观全书,未有过上述情形。

②若武将A败走,有a、b两个位置可以败,一是在a处败走,此时,距离己方阵营很近,而武将B还在b处,B会追A吗?追的上吗?二是在b处败走,参考上面的描述,这个位置的败走、逃跑,是不是难度太大了一点?还有武将B就不是“追杀”败逃的武将A,而应该是“截杀”才对。书中从未有过单挑胜利方“截杀”失败方的描述,全是追杀。

(2)在讨论中有网友又提出:A、B武将的位置可以先走到c点的上方和下方,然后相互冲杀,双方安全就有保障了!这是一种改进的“反复冲杀说”!但是还是有缺陷:

①到了c处“停不住”是说不通的。否则关羽冲过去斩颜良,可能就会冲出去很远,那又怎能“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以常理推测:武将想停在哪里,应该就能停在哪里的,正如我们骑车一样。

那就应该是“不想停”了,但是又有一个问题,如果那样,劣势方除非是相遇的时候被打伤或被斩,否则装也要装出一副继续单挑的模样,骗的优势方往相反方向去拉开用来冲杀的距离,自己从容逃跑!但是书中没有这样的“骗术”描写。

冲杀后双方拉开的距离太远,总是难以解释单挑胜利方的追杀行为!

②再看具体实例:

张飞守在长坂桥上,显然是准备站在桥上“原地厮杀”!

马超被曹洪拦住,如果按照“反复冲杀说”马超冲过了曹洪,就直接追曹cāo好了,马超的目标只是曹cāo,马超和曹洪纠缠根本就说不通!

综上,“反复冲杀说”是不太可信的!

2、第二种说法,原地厮杀说(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双方武将前冲,在c处相遇,双方都停住,然后就在c的位置各自出招大战,直到分出胜负后,失败一方拨马向己方阵中败逃。

“一合”是指A攻击、B招架,再B攻击,A招架;“不一合”就是指A攻击、B招架后,战斗结束,战斗结束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某一方败逃或被斩。

分析:

(1)第二种单挑说法没有明显的漏洞。

失败方从c处战斗地点逃跑,由于逃跑的一方马先启动,所以会拉开一点点距离,但是仍然很近,这样胜利方才会追杀,只要失败方惊慌失措,一个cāo作失误,机会就来了。这才能解释,双方都骑的速度差不多的普通战马,但胜利方也会去追杀,三英甚至还去追骑着赤兔的吕布!

如果对方有人出来救援,援助者到失败方还有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中,胜利方仍有可能有所斩获的。若胜利方被救援的人及时截住,则失败方被救,胜利方可与救援者继续大战,或者拨回马回本阵。

武将的原地厮杀书中是有描述的,吕布战关羽、张飞时,“丁字儿厮杀”,显然属于原地厮杀;曹洪拦截马超那一战应该是原地厮杀,双方的位置应该都没有变换,曹洪始终挡在马超和曹cāo之间。

(2)至于冲杀是否仅有最初的那一下,中途会不会有双方先拉开距离,再冲杀个几回?可能会有,但我想:在所有的单挑中,至少应该以原地厮杀的单挑为主;在每一场单挑的全部时间里,应该以原地厮杀的时间为主。

二、回合数深入分析:

1、纵观原著中的全部回合数,发现有如下特点:

(1)10合以下的,有时jīng确,有时粗略;

马岱对钟繇“不一合”:(58回)。

徐晃对崔勇“只一合”:(13回)。

黄盖对黄祖“战不两合”:(7回)。

许褚对李封“交马两合”:(12回)。

华雄对俞涉“战不三合”:(5回)。

张飞对曹豹“战了三合”:(14回)。

关平对徐晃“不三四合”:(76回)。

庞德对徐晃“战三五合”:(67回)。

赵云对陈应“战到四五合”(52回)。

关平对吕建“五**”:(76回)。

马超对于禁“斗得仈jiǔ合”:(58回)。

关羽对夏侯惇“战不十合”:(28回)。

张飞对高升“不数合”:(2回)。

(2)10合以上的,再也不会出现个位上的数字,要么刚好,要么就是后面加“余合”。

李催对郭汜“战到十合”:(7回)。

吕布对武安国“战到十余合”:(5回)。

颜良对徐晃“战二十合”:(25回)。

甘宁对曹洪“战有二十余合”:(51回)。

关羽对纪灵“一连三十合”:(14回)。

臧霸对乐进“战到三十余合”:(11回)。

姜维对邓忠“战到三四十合”:(112回)。

张郃对张飞“战到三五十合”:(70回)。

张辽对张郃“斗了四五十合”:(30回)。

孙策对太史慈“战五十合”:(15回)。

吕布对张飞“连斗五十余合”:(5回)。

赵云对文丑“大战五六十合”:(7回)。

张辽对太史慈“战有七八十合”:(53回)。

吕布对张飞“酣战一百余合”:(16回)。

关羽对管亥“数十合之间”:(11回)。

2、为什么会有“四五十合”、“五六十合”这些说法?

(1)人们常见的看法:这是指范围!“四五十合”就是指战斗的回合数在40~50合之间,“五六十合”就是指战斗的回合数在50~60合之间。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①如果这是范围,“三十余合”与“三四十合”有何区别?难道是开区间(30,40)和闭区间的差异,“老罗”的数学要求这么高?

②为何有“十余合”,而没有“一二十合”?有“二十余合”,而没有“二三十合”?

可能有人会说《三国演义》作者根本就没有关心过上述问题,这些问题只是作者随手用词所导致的!但是经过众多的武力排名高手的分析,《三国演义》的单挑回合数绝大部分都是比较恰当的,没有明显漏洞的,说《三国演义》作者不关注武将的武力强弱、不关心单挑回合数,随手用词,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此,我猜想作者会不会另有用意?

(2)我的看法:不是指范围!

那是指什么呢?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在单挑中,会不会出现攻、守不均衡的战斗?

我想一般不会出现!单挑中,如果一方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再不败逃,更待何时!在某一方攻少守多(例如别人攻了他两招,他招架之余只能还击一招)的情况下,他就已经处于下风,已经就应该败逃,已经就应该节省体力,争取全身而退了,再继续单挑下去,非死即伤!

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形下,某一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是单挑获胜的目的,而是除此之外的其他目的,则有可能出现反常的单挑场面。我随便想象几例:

①曹洪对马超,可能出现马超全力攻击、曹洪全力防守的局面。

分析:

曹洪此战为救曹cāo,可以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时就会出现宁死不逃,血战到底的情形!我敢肯定哪怕曹洪中了一枪,只要不是要害,他肯定不会退,他一定会像周泰那样的!

不要说曹洪只守不攻以给曹cāo赢得逃命时间,就是以攻代守、同归于尽的拚命招数都会有的。也许马超刺曹洪胸口,曹洪不防守,却只想砍马超一只手。但是这样的结果估计马超也不能接受,于是知道自己必胜的马超退缩了。

估计,在这四五十合里,初期的曹洪,攻击的招数不一定少,因为他有不少是拼命的攻击招数,马超不想同归于尽,被迫防守;最后阶段的曹洪,肯定由于“气力不加”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此战中的四五十合我想这样来理解:马超攻击曹洪50招,曹洪招架了这50招,并同时攻击马超40招,马超也招架了这40招。

②张飞对张郃,可能会出现张郃守多攻少,败而不退、拼命支撑。

分析:

一般公认的看法,张飞和马超相当,马超曾20和击败张郃,所以张飞“三五十合”胜不了张郃,好多人觉得奇怪,如果张飞30合击败张郃那还差不多!

其实书中有这么一句“张郃只盼两寨来救”,很好的解释了张飞为何“三五十合”胜不了张郃,其实张郃也许20合就已经“料敌不过”了,只是他败而不退,因为心中有一个希望,只要支撑到另外两寨的救兵到,就有可能全局反败为胜!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张郃应该是在更多的注重防守,攻张飞30招!而张飞攻势如cháo,攻张郃50招!以后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只说双方攻击的招数。

通过上面两个战例的分析想象,大家应该已经看出我的意思了。

(3)现在我来回答:“三十余合”和“三四十合”究竟有何区别?

三十余合是指:A攻击B是30余合,B攻击A也是30余合,双方攻守均衡;三四十合是指(假设A稍强):A攻击B是40合,B攻击A是30合,双方攻守不均衡,A攻多防少,B攻少防多。同理,“五十余合”与“五六十合”也这样解释!

(4)我再来回答:为何有“十余合”,而没有“一二十合”?

发生过“A攻击B是10余合,B攻击A也是10余合”的单挑场面,但是没有发生过“A攻击B是20合,B攻击A是10合”的单挑场面。同理,为何有“二十余合”,而没有“二三十合”也是这样解释。

(5)有人可能还有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发生过“一二十合”、“二三十合”,而发生过“五六十合”甚至“七八十合”?

刚才已经说了,攻多守少的下风方是为了其他目的而不退,当然守的时间越长越好,只能守太少回合的显然意义不大。

最后,以上纯属个人想象,我就是这么理解三国演义作者心中的单挑场面的,也许根本不是这么回事!;